【资料图】
想象一下:约200万年前的一个夜晚,巫山龙骨坡的一个山洞里,一个古人类家族正在享用晚餐。但是,晚餐后不久,一场灾难降临,这个家族不得不离开祖祖辈辈居住了50万年的“家”。一顿晚餐、一场灾难、一个存在了50万年的家园,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一隅,通过遗址的发掘重新浮现在世人面前。
这个遗址,就是龙骨坡遗址;这场发掘,已持续近40年。龙骨坡遗址发掘,今年正式进入第五个阶段。龙骨坡遗址蕴藏的更多奥秘正被一点点揭开。由此,对文物考古与保护的思考,对文明、文化的思考,也不断浮现。
考古文物会说话。巫山龙骨坡出土了几块石头,那是来自远古的打制石器。通过年代测定,巴渝大地在250万年前就已经有古人类聚居于此、繁衍生息。
考古文物有力量。巫山龙骨坡出土的打制石器,证明了人类多地起源的可能。而这将成为龙骨坡文化的重要名片。
考古文物,串联成歌。延绵不绝的璀璨文化,各自发源、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在巫山,古人曾吟唱的诗词歌赋,如今还在口口相传;古人曾慨叹的天险绝壁,因人们的勤劳和智慧而改变了模样。从龙骨坡山洞,到如今的城市乡村,那么大的变迁、那么多的故事,我们可以自信地讲给更多人听。
文物文脉,需要更多守护人。龙骨坡遗址发掘,离不开一个叫做黄万波的人。从1984年到2023年,每一次发掘研究都有他的身影。如今已经91岁的他,用人生近四十载光阴,守望着龙骨坡文化。可以说,黄万波为之倾注了心血和智慧。
“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从真正能证明我们的久远历史中来”。发掘、传承、保护文脉,让它们不因时移世易而蒙尘,需要更多樊锦诗、黄万波一样的榜样,需要不断壮大考古人才队伍,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考古,观往以知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发掘好、保护好是前提。龙骨坡遗址第五次系统发掘开始了,期待更多令人惊艳的文物与公众见面,讲述生动而精彩的文化故事。
(摘编自《重庆日报》,原题为《在历史遗踪里感受文化自信》)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31日 05 版)
关键词:

-
东莞控股:融资净买入429.42万元,融资余额2.35亿元(08-30)东莞控股融资融券信息显示,2023年8月30日融资净买入万元;融资余额亿
-
亿咖通科技美股跌9.07%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31日讯亿咖通科技(NASDAQ:ECX)美股周三收报4 31美元
-
济南地铁3号线二期临港站—机场南站盾构区间实现双线掘进8月30日,伴随着“前进10号”盾构机刀盘缓缓转动,由中铁十局承建的济
-
给法官寄冥币对抗执行?人民法院:依法拘留!上海闵行,被执行人毛某拒不履行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向执行法官寄送冥
-
海南省检一分院聘任22名“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志愿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邢东伟翟小功通讯员何静8月25日,海南省人民检察院
-
东莞控股:融资净买入429.42万元,融资余额2.35亿元(08-30)
2023-08-31 16:30:26
-
亿咖通科技美股跌9.07%
2023-08-31 16:33:21
-
济南地铁3号线二期临港站—机场南站盾构区间实现双线掘进
2023-08-31 16:20:37
-
给法官寄冥币对抗执行?人民法院:依法拘留!
2023-08-31 16:09:23
-
海南省检一分院聘任22名“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志愿者
2023-08-31 15: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