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日料感觉像台湾人开的,就像国内早期的KTV,台湾人模仿日本的痕迹很重
2023-08-29 22:51:32 来源: 观察网


(资料图)

第一次在国内吃日料是在94年,当时在日本留学,回国全家在王府井附近一家日料店吃饭,当时日料在国内还非常非常少。

当时国内的人对日料也了解很少,虽然是饭点,但店里人很少,只有两三桌。我们旁边的是一个中年人,店里也缺德,菜单既没有照片,也不告诉客人(那时国内的对外服务场所非常瞧不起国人)。结果旁边那桌点了两个定食(套餐),上来傻眼了,两套除了主菜不一样以外,其他一摸一样的米饭,大酱汤,小菜。

因为我父亲喜欢面条,给他点了一份乌冬面,结果吃完了,来了一句“量少,味淡,料少,不好吃“。

那时的日料还非常贵,一碗面要5,60块钱,一个定食快100块,当时父母工资也才1千多。主要服务对象是为来华工作的日本人。

等到2000年左右,回国工作,那时的上海的日料就有不少了。当时最有名的有个好像叫大渔(也可能记错了),在淮海路还是南京路那里,自助。大虾好大,在日本很贵的,结果在上海畅吃。后来,上海日料越来越火,记得05年和老婆一家一起去吃日料自助,结果人太多,根本上不来菜,一气之下,和店员说菜单上的都上一遍。结果到结账的时候,也没上几道。当时的日料给人感觉像是台湾人开的,就像国内早期的KTV一样,台湾人模仿日本的痕迹很重。

后来,上海的日料就开始百花齐放了,既有作者文章里说的高端日料,也有针对普通消费者的平价日料,还有很多专门店,比如日式拉面店,日式炸猪排店,日式烤肉店,日式咖喱店等等。还有针对来华工作或出差的日本人的店。我和日本人曾在古北一代,几家专门做日本人生意的店喝过酒,店里几乎都是日本人,菜也和日本一样。疫情后,估计都倒了吧。

至于食材,我从来都不相信是日本进口的,特别是自助日料,酒有可能,但食材还是算了。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