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意志力的事情,更容易成功
2023-08-15 15:06:52 来源: 互联网

「配图摄影 by 辉友华昕」


(相关资料图)

在过去的一两年中,我屡次发现,任何一件事,只要需要意志力去坚持,那么距离放弃这件事就不远了。

比如我放弃了过去一年坚持的每天早晨运动30分钟,而且有冠冕堂皇的借口,比如工作节奏变得更快了,早晨的写作时间和运动时间冲突了… 但无论如何,客观事实是我暂停了30分钟的晨间运动。

为了找到新的每日运动节奏,我开始了一个更不容易放弃的运动,每天练习若干个深蹲起和俯卧撑,用差不多3分钟时间。这个运动量足够小,耗时也很少,我几乎再也找不到借口不去做这样的事情,于是我又重新恢复运动,以新的方式。

当然,如果每天只是3分钟的运动,其实没有任何效果,持续走低的「最大摄氧量」数据就是运动量不足的典型标志。于是我想到了「逐步提升」,比如每天增加两个深蹲起,一个俯卧撑。这样的增加幅度可以忽略不计,无论是体能的挑战还是额外的时间占用,都在轻松应对的范围内。于是乎,我又用这种方式缓慢增加运动量。

一两个月过去,每天早晨的运动量从起初的30个深蹲起、15个俯卧撑逐渐变为100+深蹲起,50+俯卧撑。耗费的时间也从3分钟逐渐增加到8、9分钟。而随着运动量的逐个增加,我似乎又开始隔三差五找借口放弃运动。

这让我想起《卡片笔记写作法》中的一段话:

其实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行动力。完成需要完成的任务,并以聪明的方式去完成,如无意外,你就一定能够成功。其实,这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好消息是,虽然我们的智商很难提高,但似乎只要有一点意志力,我们就可以掌控更多的自律性。坏消息是,我们其实没有这种控制自己的能力,仅仅靠意志力形成自律或自控力绝没那么容易。就我们今天所知,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它消耗得很快,而且从长期来看,也没有那么多手段快速提升意志力。毕竟,没有谁乐意头悬梁、锥刺股。

——《卡片笔记写作法》

所以,我还是得回到无需任何理由就可以坚持的状态,比如每次运动限制100个深蹲起,50个俯卧撑。这样每天早晨7分钟足矣,而且找不到任何可以逃避的理由。而持续提升运动量的问题,可以想其他办法。

其实在写作方面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我都把写作当成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事情,需要找到大段的时间,内心能安静下来,沏一杯茶,正襟危坐,关上书房的门,打开音乐,找到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不写到2000字不能停手。

这样的仪式感很棒,但也有问题,即我在很多时候,明明有10-15分钟,就是无法安静下来写点东西,反而去刷视频号,因为潜意识中10-15分钟的时间是无法写成文章的。

而且,每次一写东西,脑中就想到「单篇文章至少得1000字」这样的限制。这就让很多想讲的话题,因为素材不够丰富,而无法写下去。

在理解意志力这种稀缺资源之后,我发现其实有更轻量级的写作方法。这就是「碎片化写作」,最简单的碎片化写作是写一句话,20-30字。这样的工作量,无论是在开车前、停车后,等红绿灯的时候,还是在上卫生间的时候,打饭的时候,开会的间隙,都可以完成。

当然,如果能找到10-15分钟的空档,就可以用「把事情说清楚就行」的态度,去扩充之前在「瞬间」记录的各种灵感。不必要求自己必须写满1000字才行,只要像和朋友聊天一样,把自己刚才谈到的观点能稍微解释清楚就行。

我试着用这种方法,在flomo这样的笔记App里写作。因为flomo的输入框很小,给我的心理暗示是「写几句话」、「写短文」就够。这让稀缺的意志力不再成为瓶颈。因为用几句话把刚才的观点说清楚,并不需要特别的努力。

没想到,用这样轻松的方法试了试,居然可以在周日,完成四篇文章(包含本文)的写作,总耗时只是两个多小时。一开始想的是写点短文,没想到思如泉涌,篇篇心流。所以平均每篇文章的长度反倒超过1500字,真是很神奇的感觉。

这让我再次想起《卡片笔记读书法》这本书中的观点。

如果做一件事不是因为你有意志力,而是根本不需要使用意志力,那就意味着你离成功不远了。

相关文章:警惕低水平的自我闭环上一篇:提升择业能力的关键

虽然我的工作非常忙碌,不过我还是尽力做到了做好工作,陪伴家人,发展自己兴趣爱好——日更公众号。并且大部分时间里,我没有觉得非常疲惫,反而觉得充实,自我满意度较高(当然也有觉得疲惫之时,这时我会积极做调整)。

我做了简单的分析,发现其中核心的秘密不是「高效」,而是向内挖掘,围绕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去做选择,并投入时间。

今天分享的语音是「工作生活如何兼得?」语音中我揭示了分析的结果,希望对你的生活和工作有启发。

其中重点解释以下几点:

Why —— 我是谁?我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主要是什么?How —— 我具体怎样做?包含体验、输入、思考、输出四个环节。What —— 我在做什么?包含长期方面我在个人独处、家庭、工作中的具体实践。也包含短期项目上的实践,比如对于房屋装修的学习探索。

分析到最后我发现,工作生活平衡可能是伪命题,但的确有办法让每一天更有意义。

我们无法完全区分工作和生活。但是只要围绕自己生命的意义,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就不再困扰你,因为一切都是围绕个人生命意义的实现。

收听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

(辉友听完语音的反馈)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辉哥的知识星球

跟辉哥以及15000+辉友一起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请续费会员也点击「阅读原文」完成续费)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