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河南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公开征求意见
2023-10-17 09:14:27 来源: 中原网

中原网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娜)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魅力的关键所在。如何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延续城市历史文脉?10月16日,记者从河南省政府获悉,《河南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相关资料图)

2035年全面建成河南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河南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建筑、大遗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文化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重要景区等。

截至目前,全省已公布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5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4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37个、中国传统村落274个、省级传统村落758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5片、历史建筑247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21处,纳入大遗址26处;世界文化遗产5项、国家文化公园4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30项;国家工业遗产5项、省级工业遗产12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项、重要景区591处。整体上,要素类型丰富、文化价值多元。

征求意见稿明确,到2025年,初步建成河南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黄河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加广泛深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成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支撑。2035年,全面建成河南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整体保护、合理利用、活态传承,突出华夏文明之根、中华文化之源、黄河文明之中心,构筑华夏儿女的心灵故乡,成为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同时,还明确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规划范围,与河南省行政辖区范围一致,包括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总面积约为16.57万平方公里。

构建“一轴一核三重点、 六线六片多节点”空间结构

征求意见稿提出,我省将构建“一轴一核三重点、六线六片多节点”空间结构。

其中“一轴”是依托古都城镇群、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联动沿线各市县,彰显黄河文化在河南的根源性、延续性、融合性、核心性,构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轴。“一核”是郑汴洛世界级中华文明根源保护传承创新核心区,作为河南省历史文化最为密集、丰富和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围绕“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展现“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三重点”为安阳、南阳、商丘中原古都保护传承创新中心,重点依托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城镇村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突出河南极具代表性的殷墟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三商文化等。“六线”为丝绸之路、大运河、长城、长征、万里茶道、京广铁路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带。“六片”为豫中、豫北、豫东、豫西、豫南、豫西南综合文化片区。“多节点”为类型多样极具代表性的资源节点。

逐步实现“市市有街区、 县县有地段”

征求意见稿围绕完善保护名录和分类保护重点两大类别提出要求。

如何完善保护名录?我省将在合理推进“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逐步实现“市市有街区、县县有地段”。持续开展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传统村落)  等各类保护对象的申报和认定工作,根据相关文件及标准,经科学评估,提出增补(认定)与申报建议名单。建立动态保护机制,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历史地段等保护资源的名录管理制度,建立预备名录、正式名录和濒危名录结合的国家级、省级保护名录动态管理机制。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如何保护?征求意见稿提出,保护和延续传统的建筑特色与整体的环境风貌,整体保护名城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加强空间特征的保护和延续;突出重要道路界面、传统街巷界面的空间连续性,传承传统营建智慧;严格控制历史城区内的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彩。落实各级保护区划及保护管理规定。延续名城历史文脉,正确处理名城内部及周边资源的继承、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索历史文脉空间整体、系统展示的新路径,展现时代风貌。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