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循环
2023-08-19 20:21:30 来源: 雪球网

看过一个社会调查,调查中假设了两种投资:

《贫穷的本质》提到:限制穷人改变现状的最直观原因,是过于低下的收入。

当一个人每月领到的薪水,除去基本开销后所剩无几。


(相关资料图)

他往往倾向于一些低价值的消费,而无力去做有利长远发展的自我投资。

而要摆脱收入的裹挟,唯一的方式就是控制消费,坚持储蓄。

最近重温《没有工作的一年》,对主角何雨印象深刻。

同事们下班后,常去各种场所聚会。

而对每次都婉拒邀请的何雨,他们嘲笑说:“省下的那几十块钱,还能拿来买房吗?”

没过多久,他们都在一次裁员风波中失业。

同事们为支付日常花销,不得不去做一些强度大、薪水低的岗位。

何雨却靠平时存下的钱,参加各种讲座和课程,拓宽自己的行业人脉。

直到市场回暖,她成功找到一份待遇更高的工作。

少聚一次餐,少买一杯奶茶,省下的钱不会让你大富大贵。

但日积月累,就可能是一门课程的学费,一次投资的机会。

然后在某个瞬间,给生活带来不期而遇的转机。

自媒体作家@Miki刚能接到约稿时,平均两天就要写一篇原创。

即使是吃饭,他也是一只手端碗,一只手敲键盘。

突然有天,他发现自己坐在电脑前,大脑一片空白。

整整3个月,他没过稿一篇文章,也没赚到任何稿费。

直到把写稿频率降到一周一篇,他开始有足够的时间,通过看书和旅行来充实灵感。

尽管收入有过短暂的下降,但他很快就提升了写作能力,得以上稿更大的平台。

不到一年,他的单篇稿费就超过了以前写4篇稿子所能赚到的钱。

他后来在直播时分享:“千万别成为做某件事的机器,因为只要是机器,就一定有超出使用寿命的那天。”

与其从早忙到晚,不如设立一个截止时间。

到点之后,把工作放下,去做些眼下没有收益,却能利于长远发展的事情。

普通人最宝贵的资产,不是薪水,而是时间。

把时间用来投资自己,才能在人生的留白中,描绘更多的可能。

贵州黔西南的山区里,有一个坡老村。

村民日常的谋生手段,就是挑着刚从地里收来的生姜,到三十里开外的镇上去卖。

望着崎岖的山路,一个名叫杨秀高的农民想:能不能让要买的人进来,而不是我们出去?

后来政府拨款,在坡老村附近建起信号基站。

许多人一听网费的数额,纷纷摇头:这都够我走十几趟山路了。

只有杨秀高不顾家人反对,成为村里第一个联网的人。

很快他在网上建立起销售渠道,每天坐在家里,也有源源不断的卡车上门取货。

短短一年,杨秀高种植生姜的规模扩大到20亩,收入也增长了几倍。

《认知突围》中有张“思考 - 收益”曲线。

起初,思考相比行动,短期不会带来明显的收益。

但随着思考的累积,一个人终将收获蜕变式成长。

作家刘润说:“思考是唯一一个,对任何人而言,没有门槛的逆袭机会。”

思考有深度的穷人,不会一直穷下去。

回到前面提到的“贫穷的循环”。

为何穷人很难摆脱这样一个“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循环?

因为即使做出正确的改变,穷人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生活的改观。

但把一些富有的习惯坚持下去,某个瞬间,困住穷人的闭环就会断开。

请相信,每当你控制住一次低价值的消费,减少一小时低质量的忙碌,进行一次高水平的思考……

你都是在为自己积蓄突破的能量。

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缺口,都会让你奔向一条向外生长的轨迹。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