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这种地名?隐藏在株洲王十万老街的传说故事
2023-07-05 19:01:36 来源: 红网

株洲市渌口区有个王十万村,“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湘水南来,至此蛟龙翻身转了个大弯,再奔流北去。王十万老街就坐落在株洲与湘潭交界的湘江之畔,与衡东县柴山渡口隔江相望。这里古代曾是湘江要津,商贾南来北往。如今老街门庭冷落车马稀,街口600多年树龄老槐树下矗立着寂寞的红砂岩脚土坯屋,细数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

王十万老街巷道。图/长沙犟牛


(资料图片)

行走王十万老街。图/长沙犟牛

王十万村名的来历有三种传说。

第一种:有人说是明末清初年间,有一衡州知府告老还乡,要将金银财物船运故里,命儿子护送回家。为避免财物被游手好闲的儿子挥霍一空,他瞒着儿子将银子装在十桶茶油里。不曾想儿子将船护送至此地渡口时,将一桶茶油卖给当地一位王店主换现银花销,店主发现油桶里装的是白花花的银子,大喜,立即追上知府的儿子,将另九桶茶油全部买下。王家一夜暴富,于是被称为“王十万”,年长月久这个地方也被称为了王十万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些贪官搜刮的都是民脂民膏。

王十万老街。图/长沙犟牛

第二种:也有人说是当地某王姓财主富甲一方,田地千亩,存银十万,老街上半数店铺是他家产业。也是独子好逸恶劳,不学无术,王财主担心自己死后独子无靠,冻饿瘐死,便瞒着独子与十二间店铺的租户签下文书,将店铺赠予租户,条件是自己百年之后,租户每年要负责一个月供养独子衣食居住。王财主死后,独子果然坐吃山空,不久就一贫如洗,流落街头。十二家租户践约而为,独子每月轮流在店铺食宿,得以温饱。这故事颇有“勤俭持家”“善有善报”“诚信重诺”的教化意义,独子的境遇比余华笔下《活着》的福贵少爷要好得多。但问及老街居民,皆摇头不知王家有无后人延续香火至今。

王十万老街渡口。图/长沙犟牛

王十万老街的老树。图/长沙犟牛

第三种传说与民主革命先驱秋瑾有关。王十万村原属湘潭,清末民初,秋瑾丈夫王廷钧家族是湘潭有名的望族,人称“王十万”,据说老街也曾是王家经商的地盘,所以也称地名为王十万。秋瑾,绍兴人,自号“鉴湖女侠”, 其父秋寿南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富家子弟王廷钧为妻。然而秋瑾冲破阻扰,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组织反清起事,失败后慷慨就义,留下豪迈诗篇“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我曾参观位于湘潭由义巷“义源当铺”改造的秋瑾故居,今天又来到她到过的王十万老街,满怀对这位中华奇女子的景仰。

秋瑾故居。图/长沙犟牛

历史上这三个王氏不知是否同一家族?与我同游老街的王女士又为王十万老街讲述一段新故事。王女士1965年才16岁,在湘西山区当知青,返城后为谋生计,与一帮无正规职业单位的技术工人一起到处“打机械流”,借用社队企业的设备加工生产赚取劳动报酬,当年就是在王十万公社农机厂学会操作车床。时隔50多年,她还清楚记得那时要从株洲坐绿皮火车到朱亭站下车,再坐渡船过湘江到王十万村。

王十万老街候船亭。图/长沙犟牛

因为个子矮,只好垫几块砖头,站在上面操作车床,好几次差点被铁屑溅瞎了眼睛。“王姑娘加工的零件不止十万个”,可以当作王十万地名的一种新诠释。逾古稀之年重游故地,她竟然找到了当年的供销社和农机厂,老车间已荒废,老食堂改为榨油厂。在老宅子前面留个影真是感慨万千。

王十万老街榨油厂。图/长沙犟牛

杂货店仍卖着当年的锅碗瓢盆与坛坛罐罐。图/长沙犟牛

老供销社风格依旧,货品一新。图/长沙犟牛

徜徉于红砂岩墙脚的老街,伫立在老码头候船亭,歇息在老槐树绿荫下,听街坊们谈古论今,滔滔湘江之畔的王十万村续写着一代代人的悲欢故事。

文/图 长沙犟牛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