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北京,可以说是“会馆之都”。
从明永乐年间到民国初期,北京先后出现千余所会馆。时间流转、岁月变迁,会馆一度淡出历史舞台。直到上世纪90年代湖广会馆、正乙祠探索戏曲演出活动,会馆蕴含的价值又逐渐显现。近几年,随着规模化腾退修缮工作的不断推进,会馆作为独特历史文化遗存,在公众视野中大放异彩。
会馆不仅凝聚着远行游子的厚重乡愁,更将原乡文化移植到异乡,创造出崭新的区域文化样式与文化精神。过去,各地文人、商人在他乡共同创建、经营会馆,将故土的文化、风俗、物产等汇集于此,与周边环境进行传播互动。而在当下,持续探索会馆活化利用的新路径,发挥会馆的文化功能,可以有效向社会公众释放文化价值、丰富文化供给。
无论是展示会馆发展沿革历程的临汾东馆,还是服务于街道社区的江宁郡馆,或是以中国法治名人博物馆为主题建设的归安会馆,不少会馆因地制宜,不断强化公共设施服务功能。2019年,北京西城区出台关于促进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开放管理的若干意见,为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会馆活化利用提供现实条件。这既充分尊重会馆历史,又能厚植首都文化根基,为擦亮首都金名片提供了独特方案。
“会馆有戏”,辉映出戏曲表演新光彩。湖广会馆联合6个文艺院团名角演绎《霸王别姬》《西厢记》等名剧名段,正乙祠上演《天官赐福》《牡丹亭》《墙头马上》等昆曲剧目,福州新馆演出沉浸式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2021年9月起,“会馆有戏”活动进入公众视野,北京整合会馆空间资源,激活国有院团优质演出资源,以惠民演出的形式,面向市民推出丰富多彩的剧目。会馆里,不同艺术形式争奇斗艳,你方唱罢我登场,让现代观众在古今辉映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过去是人们同心勉力、共同经营的异地乡井,如今是承载各地风土人情、展现戏曲魅力的公共场所。会馆的“回归”,让公众看到文化市场的最新业态,也展示出北京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我们期待更多会馆重焕生机,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发挥更大作用。
(张佰明,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教授)
关键词:

-
小鹏汽车又一高管跳槽!电动知家消息,8月2日有媒体爆料小鹏汽车自动驾驶副总裁吴新宙将离开公
-
惠誉下调美国评级,专家怎么看?惠誉将美国评级下调至AA+,一些专家对比发表了看法。
-
爆炒肉怎么做好吃?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也慢慢的在提高。人们选择
-
中国发布丨看熊猫、学非遗、游成都 细数大运会运动员们的“中国印象”中国网8月2日讯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下称大运会)目前正在成都
-
蓝孔雀苗多少钱一对(蓝孔雀苗多少钱一只)1、孔雀养殖也是最近两年农民发家致富的良好选择,种孔雀一般1000-1200
-
小鹏汽车又一高管跳槽!
2023-08-03 18:56:31
-
惠誉下调美国评级,专家怎么看?
2023-08-03 18:56:01
-
爆炒肉怎么做好吃?
2023-08-03 19:04:39
-
中国发布丨看熊猫、学非遗、游成都 细数大运会运动员们的“中国印象”
2023-08-03 19:02:39
-
蓝孔雀苗多少钱一对(蓝孔雀苗多少钱一只)
2023-08-03 18: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