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画鹰》古诗赏析,欢迎阅读与借鉴。如果这10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杜甫《画鹰》古诗赏析相关的文章。
(资料图)
篇1:杜甫《画鹰》古诗赏析
杜甫《画鹰》古诗赏析
《画鹰》是唐代诗人杜甫早年创作的一首的题画诗。此诗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作者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画鹰
素练风霜起⑴,苍鹰画作殊⑵。
㧐身思狡兔⑶,侧目似愁胡⑷。
绦镟光堪擿⑸,轩楹势可呼⑹。
何当击凡鸟⑺,毛血洒平芜⑻。
【注释】
⑴素练:作画用的白绢。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风:一作“如”。
⑵画作:作画,写生。殊:特异,不同凡俗。
⑶㧐(sǒng)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⑷侧目:斜视。《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孙楚《鹰赋》:“深目峨眉,状如愁胡。”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
⑸绦:丝绳,指系鹰用的丝绳。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堪擿(zhāi):可以解除。擿:同“摘”。
⑹轩楹:堂前廊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⑺何当:安得,哪得。这里有假如的.意思。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⑻平芜:草原。
【白话译文】
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私绳的铜环,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能呼出。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创作背景】
画上题诗,是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在整个唐代没有超过他的人。
这首题画诗写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末期,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说:“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说:“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以上这两联中,“思”与“似”、“擿”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擿”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他自己的感慨:“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鞲上。”
总体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
篇2:杜甫《画鹰》古诗配画及赏析
杜甫《画鹰》古诗配画及赏析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奴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镞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释 】
1.素练--作画用的白绢。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2.画作:作画,写生。殊:特异,不同凡俗。
3.奴身:即竦身。是收敛驱体准备搏击的样子。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4.侧目:斜视。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为喻。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
5.绦: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镞: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堪摘:可以解除。
6.轩楹:堂前窗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7.何当:安得,哪得。这里有假如的意思。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8.平芜--草原。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句句是鹰,句句是画”(《杜诗解》)。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自己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何谓倒插法?试看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曰:“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是谓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曰:“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曰:“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曰:“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的`“e(sǒng耸)身”就是“竦身”。“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象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绦镟(tāo tao xuan滔眩)”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象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此两联中,“思”与“似”、“摘”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大意是说: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自己的感慨曰:“为君除狡兔,会是翻缴稀”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曰:“起作惊疑问答之势。……‘e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可见此诗,不唯章法谨严,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远,不愧为题画诗的杰作。
篇3:杜甫《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 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
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何谓倒插法?试看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曰:“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是谓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曰:“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曰:“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曰:“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的“?(sǒng耸)身”就是“竦身”。“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象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绦鏇(tāo xuàn滔眩)”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鏇”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象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此两联中,“思”与“似”、“摘”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大意是说: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自己的感慨曰:“为君除狡兔,会是翻?上。”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曰:“起作惊疑问答之势。……‘?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可见此诗,不唯章法谨严,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远,不愧为题画诗的杰作。
篇4:杜甫《画鹰》古诗原文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画鹰》古诗原文赏析及诗意翻译
画鹰
作者: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奴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镞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释:
1.素练--作画用的白绢。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2.画作:作画,写生。殊:特异,不同凡俗。
3.奴身:即竦身。是收敛驱体准备搏击的样子。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4.侧目:斜视。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为喻。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
5.绦: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镞: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堪摘:可以解除。
6.轩楹:堂前窗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7.何当:安得,哪得。这里有假如的意思。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8.平芜--草原。
翻译:
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私绳的铜环,悬挂在杆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能呼出。
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句句是鹰,句句是画”(《杜诗解》)。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自己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这是一首题画诗,“句句是鹰,句句是画”(《杜诗解》)。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2]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在整个唐代没有超过他的人。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7——741年(开元年间)的末期,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说:“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说:“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的“㧐身”就是“竦身”。“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绦镟”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以上这两联中,“思”与“似”、“摘”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大意是说: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他自己的感慨:“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鞲上。”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浦起龙《读杜心解》评价说:“起作惊疑问答之势。……‘㧐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这首诗不仅章法谨严,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是题画诗的杰作。
篇5:杜甫《画鹰》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画鹰》阅读答案及赏析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素练二字可以看出所咏之鹰是画中之物。风霜起是作者在看画时的想象,渲染了画鹰的气势。
B.颔联身、侧目两词描写了鹰的神情动态,思狡兔是设想画鹰时时准备着攫取狡免,表现了画鹰的栩栩如生。
C.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的鹰形态逼真,而可、堪两字又紧扣画字之题。
D.尾联描写画面上的鹰正在搏击凡鸟,毛血洒落原野,画面上场面激烈,间接流露了诗人的英豪之气。
答:(1)思、似、可、堪
(2)想象之词,因为作者所咏是画中的鹰。
(3)飒爽英豪之气
(4)D(句中何当表明是假设想象,不是画面的情景。)
阅读练习二:
1.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5分)
答案: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锐、气势不凡的特点;(2分)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2分)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1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势非凡、呼之欲出的描绘(分析1分),表现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法的赞美之情。(情感1分);(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绘,展翅搏击的想象(分析1分),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情感1分);(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分析1分),表现出诗人鄙视平庸或愤世嫉俗的情感(情感1分)。
阅读练习三: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3、诗人主要以哪些手法来表现出鹰的什么形象?
参考答案
1、全诗共八句,可分三 层意思:一 、二两句为第一层,刻画出画鹰的气势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 上苍鹰的神态:最后两句为第三层.承上收结,把画鹰 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抱 负。
2、最后两句寄托 了作者的感慨 :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 些 凡乌的毛血洒到荒原上?全诗让人感受到诗人富于理想,充满着青春活 力, 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 .抒发 了疾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3、首联风霜起是作者在看画时的想象,渲染了画鹰的气势;颔联以耸身、侧目两个细节描写了鹰的动作神情;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的鹰形态逼真;尾联想象画面上的鹰正在搏击凡鸟,毛血洒落原野,突出了鹰的飒爽英豪之气。
参考译文
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私绳的铜环,悬挂在杆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能呼出。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赏析】
唐代诗人中,杜甫喜题画,这首《画鹰》就是杜甫早年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以其细腻传神的笔触,再现了画鹰图:白绢画布腾起一片风霜肃杀之气,令人不寒而栗,是因为画家笔下的苍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它一竦劲身你要攫获铰兔,双目侧视威猛下驯。丝绦环轴逼真可摘,画悬廊间,如真鹰可呼之出猎。这样的雄鹰,应当早日放飞搏击凡鸟,血战除庸。
这是一首题画诗,句句是鹰,句句是画(《杜诗解》)。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2]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在整个唐代没有超过他的人。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713年741年(开元年间)的末期,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说: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说: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的身就是竦身。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绦镟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以上这两联中,思与似、摘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大意是说: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他自己的感慨: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鞲上。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浦起龙《读杜心解》评价说:起作惊疑问答之势。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这首诗不仅章法谨严,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是题画诗的杰作。
篇6:杜甫诗词《画鹰》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画鹰》的诗意赏析
《画鹰》是唐代诗人杜甫早年创作的一首的题画诗。此诗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作者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诗人以细腻传神的笔触,再现了画鹰图:白绢画布腾起一片风霜肃杀之气,令人不寒而栗,是因为画家笔下的苍鹰栩栩如生。它一竦劲身要攫获狡兔,双目侧视威猛下驯。丝绦环轴逼真可摘,画悬廊间,如真鹰呼之欲出。这样的雄鹰,应当早日放飞搏击凡鸟,血战除庸。全诗不仅章法谨严,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是题画诗的杰作。
《画鹰》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赏析】: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何谓倒插法?试看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曰:“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是谓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曰:“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曰:“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曰:“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的“㧐(sǒng耸)身”就是“竦身”。“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象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绦鏇(tāo tao xuan滔眩)”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鏇”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象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此两联中,“思”与“似”、“摘”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大意是说: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自己的感慨曰:“为君除狡兔,会是翻?上。”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曰:“起作惊疑问答之势。……‘㧐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可见此诗,不唯章法谨严,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远,不愧为题画诗的杰作。
篇7:画鹰 杜甫阅读答案
在杜甫的作品中,除了凸显爱国和忧民抒怀的诗作外,还有一类特色的作品,那就是题画诗,以下就属于当中一首。其原文如下: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攫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篇8:画鹰 杜甫阅读答案
1,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妙处。
答: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锐、气势不凡的特点;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势非凡、呼之欲出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法的赞美之情。;(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绘,展翅搏击的想象,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表现出诗人鄙视平庸或愤世嫉俗的情感。
画鹰 杜甫翻译:
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私绳的铜环,悬挂在杆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能呼出。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画鹰 杜甫字词解释:
⑴素练:作画用的白绢。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⑵画作:作画,写生。殊:特异,不同凡俗。
⑶攫身:即竦身。是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⑷侧目:斜视。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孙楚《鹰赋》:“深目峨眉,状如愁胡。”
⑸绦: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堪摘:可以解除。
⑹轩楹:堂前窗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⑺何当:安得,哪得。这里有假如的意思。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⑻平芜:草原。
画鹰 杜甫背景:
该首题画诗写于7――741年(开元年间)的末期,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画鹰 杜甫主旨:
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画鹰 杜甫简析:
作者以其细腻传神的笔触,再现了画鹰图:白绢画布腾起一片风霜肃杀之气,令人不寒而栗,是因为画家笔下的苍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它一竦劲身你要攫获铰兔,双目侧视威猛下驯。丝绦环轴逼真可摘,画悬廊间,如真鹰可呼之出猎。这样的雄鹰,应当早日放飞搏击凡鸟,血战除庸。
画鹰 杜甫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句句是鹰,句句是画”(《杜诗解》)。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画上题诗,是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在整个唐代没有超过他的人。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说:“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说:“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的“攫身”就是“竦身”。“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绦镟”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以上这两联中,“思”与“似”、“摘”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他自己的感慨:“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鞲上。”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浦起龙《读杜心解》评价说:“起作惊疑问答之势。‘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这首诗不仅章法谨严,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是题画诗的杰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篇9:杜甫《画鹰》唐诗鉴赏
杜甫《画鹰》唐诗鉴赏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
苍鹰画作殊。
扌双身思狡兔,
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
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鉴赏
这是一首题画诗。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在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以取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最多与影响最大。
这首题画诗大概作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
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旨。以惊讶的口吻起句: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阵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有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勾勒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就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勾画出画鹰的气势,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绘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的“扌双身”就是“竦身”。“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仿佛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使一只勇猛矫健的雄鹰瞬间展现在读者面前。颈联“绦镟”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
“轩楹”是堂前廊柱,这里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写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就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仿佛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绘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以真鹰来作比拟,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此两联中,“思”与“似”、“摘”与“呼”两对词,将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表现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把画鹰当作真鹰,寄托诗人的"思想。大意是说: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何当”含有希望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将“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自己的感慨曰:“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韝上。”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势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寓诗人的思想,揭示主题。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曰:“起作惊疑问答之势。..‘扌双’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可见此诗,不但章法严谨,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远,实为题画诗的杰作。
篇10:《画鹰》杜甫唐诗鉴赏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
苍鹰画作殊。
扌双身思狡兔,
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
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 古诗配画
★ 画鸡古诗
★ 冬至杜甫赏析-冬至杜甫
★ 《杜甫诗》赏析
★ 杜甫 佳人赏析
★ 杜甫绝句赏析
★ 杜甫《宴王使君宅题》古诗赏析
★ 杜甫《登白马潭》的古诗原文及赏析
★ 赏析古诗
★ 画鸡的古诗
关键词:

-
东北农村取暖设备_东北农村取暖1、东北怎样取暖,东北农村取暖的方式大多都是以炕为主,这种炕都是在
-
当前视讯!西铁城发布全球首个自动月相手表 售价约6350元近日,西铁城在日本发布了全球首个配备月相自动计算功能“LunaProgram
-
华厦眼科(301267):6月30日北向资金增持6.19万股_每日热闻6月30日北向资金增持6 19万股华厦眼科。近5个交易日中,获北向资金增持
-
宁王有多瞧不上BLG下路?直播IG比赛:脱口而出“花钱买个傻子”_环球今头条提起和电子竞技有关的一些话题,相信很多人应该也都是有关注过不少的吧
-
环球速看:塔塔取消了Tamo子品牌Racemo跑车的计划降低塔塔汽车成本的努力意味着这家印度汽车制造商将不再继续进行塔摩子
-
东北农村取暖设备_东北农村取暖
2023-07-02 09:50:12
-
当前视讯!西铁城发布全球首个自动月相手表 售价约6350元
2023-07-02 09:24:40
-
华厦眼科(301267):6月30日北向资金增持6.19万股_每日热闻
2023-07-02 09:21:21
-
宁王有多瞧不上BLG下路?直播IG比赛:脱口而出“花钱买个傻子”_环球今头条
2023-07-02 09:09:43
-
环球速看:塔塔取消了Tamo子品牌Racemo跑车的计划
2023-07-02 08: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