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教资笔试,备考上岸经历,科目一二网课重点易错点分析
2023-08-27 04:11:40 来源: 哔哩哔哩

回顾备考教资中让我成功上岸的经验,总结出全面系统高效的备考方法。

此篇主讲

稳拿分项-高频考点-易错知识点(及备课资料)

教资考试的道路对于ᅳ个⾮师范⽣来说,ᅳ开始并不容易˳作为ᅳ个对教育充满热爱的学⽣,我决定挑战⾃⼰,通过教资考试来实现我的教育梦想(其实都是为了生活)


【资料图】

备课是我的第ᅳ步˳我深⼊了解了教资考试的科⽬和要求,然后开始寻找相关的教材推荐˳在b站的教资考试专栏,我发现了许多经验丰富的⽼师和考⽣们的分享˳他们推荐了ᅳ系列经典教材,也买了很多机构的网课/资料˳

经过深入了解,我有了ᅳ个明确的⽅向,并且可以根据⾃⾝情况选择适合⾃⼰的教材,最后选购了一套符合自己的教资备课资料,并深入学习成功上岸,今天就来分享心得与资料。

备考的⽇⼦ᅳ天天过去,随着这几年教资热,我深刻体验到了备考的压⼒和挑战˳作为ᅳ个⾮师范⽣,对于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的掌握,ᅳ开始确实有些吃⼒˳但我没有⽓馁,⽽是坚持不懈地学习˳学习了很多教资备考技巧和经验分享,发现了许多⾮师范⽣备考教资的成功案例˳前辈分享了⾃⼰的⽅法和策略,给予了我莫⼤的⿎励和启发˳

在备考期间,我加⼊了ᅳ些教育类的学习社群,与其他考⽣们分享经验和互相⽀持˳我们共同探讨备考难点,相互⿎励和帮助˳这种共同进步的氛围让我感受到了来⾃b站这个社区的温暖和⼒量˳我也学到了许多备考技巧,例如时间管理、重点梳理和答题技巧等˳

80条选择题高频考点

一、教育基础知识1.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藏息相辅等。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9. 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20. 我国著名教育家包括主张“五育并举”、“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乡村教育运动先驱梁漱溟。21.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22.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23.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24.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25.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26.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7.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28.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本身的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29.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30.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1.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32. 各类学制主要类型包括:双轨制(以英法为代表)、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和分支型学制(中国、前苏联)。33. 旧中国的现代学制包括:1902年“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改学堂为学校),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实施时间最长)。34.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35.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36. 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37.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38.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对立观点。39. 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40. 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和劳动技术教育。二、课程41. 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性质分类,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42. 根据课程修习分类,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43. 根据课程管理分类,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44. 根据课程形态分类,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45. 中小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课程计划(国家开设哪些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和教师教学的依据)、教材(教科书的编写形式包括直线式和螺旋式)。46.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必修课,小学一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三课时,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47. 新课改对课程结构的调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48. 新课改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和激励评价。三、教学49.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使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50.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试卷分析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51.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最常用)、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发现法、情境教学法、欣赏教学法。52. 教学原则包括: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四、学生认知过程53.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54.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55.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关系。56.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57.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不需意志努力)。58.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59.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度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趋势并且遗忘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60. 思维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61. 问题解决的特征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62.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是: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63. 问题解决的策略包括算法策略、启发式策略、逆向搜索法策略。64. 加涅把学习结果分成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五类,把学习层次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65. 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可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五、学生发展心理66.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67.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提出教育与发展的关系要注意:“最近发展区”、“教学走在发展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68. 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69. 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70. 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71.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72.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学前期(3~6岁)的主要危机是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6~12岁)的主要危机是勤奋感对自卑感,青春期(12~18岁)的主要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73. 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神经衰弱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74.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强化法、消退法、代币奖励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六、德育75.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76.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是:依从、认同、内化。77.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78.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想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79. 德育原则包括:方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80. 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练习法(实践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指导实践法、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品德评价法、体谅模式。以上考点熟读理解即可,切忌死记硬背。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懂得取舍,快速提分!

在科目一中,文化素养占18分,不要放过。

明清时代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 明)、《水浒传》(施耐庵 明)、《西游记》(吴承恩 明)、《红楼梦》(曹雪芹、高鹗 清)。中国古典八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东周列国志》《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封神演义》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诗仙(李太白) 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 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 诗杰(王勃)诗狂(贺知章) 诗圣(杜甫)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6、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述,“异”是奇怪的事情。14、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20、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二、中国文坛上的第一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 春秋》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第一部中篇小说——鲁迅的《阿Q正传》第一部杂文集——鲁迅的《坟》第一部散文诗集——鲁迅的《野草》新文学史上影响最大、成就突出的一部新诗集——郭沫若的《女神》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第一首以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民歌体叙事长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夏衍的《包身工》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第一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第一位女诗人——蔡文姬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第一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新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郭沫若第一位儿童作家——冰心第一个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叶圣陶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三、中国文学之最1、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2、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3、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4、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5、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6、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宋代的李清照。7、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8、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9、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10、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1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1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1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1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1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1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1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18、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19、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20、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21、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22、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四、文化常识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三国:魏、蜀、吴。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10、岁寒三友:松、竹、梅。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诗歌形式)、赋、比、兴(表现手法)。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1、五金:金、银、铜、铁、锡。22、五味:酸、甜、苦、辣、咸。23、五行:金、木、水、火、土。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连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古代科举考试。

90%考生会错的,26个易错知识点。

一、易混知识点讲解1.强化、消退、惩罚正强化: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得到正强化物,那么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正强化在塑造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负强化: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消退: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称之为消退。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2.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前后方向,可把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顺向迁移。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是逆向迁移。根据是迁移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也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3.感觉阈限、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这种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感觉最小差别量的能力。4.记忆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长时记忆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它保存着我们将来可以运用的各种事实、表象和知识。5.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6.思维的间接性VS概括性思维的间接性:指人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另—些不能被直接感知或不可能被直接感知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发展的进程。例如,内科医生不能直接看到病人体内各种脏器的病变,却能通过听诊、化验、切脉、量体温、量血压,以及利用各种医疗器械为中介,经过思维加工间接地判断。思维的概括性:指思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的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所具有的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例如各种概念,都是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性抽象概括。7.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适应: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而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例如,同样一个灰色矩形,处在白色背景上看上去暗淡些,处在黑色背景厂看上去明亮些。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种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如,吃了糖后接着吃橘子,觉得柑橘很酸。二、单选题和辨析题的那些坑1.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解析】:说法正确。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又称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一方面,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1)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基础;(2)学习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没有单纯的知识教学。2. 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解析】:说法错误。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特点。但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决定的,每一时代的教育从以往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分不开。综上所述,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受到社会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等的制约,题目说法错误。3. “孟母三迁”的故事向我们证明,环境因素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解析】:说法错误。环境影响人的发展,为其提供现实基础,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环境对人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孟子的成就也与孟子本人的努力、天赋和孟母的教育等很多因素有关,不能由此推断出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主观能动性。4.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解析】:观点正确。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所以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起主导作用。5.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解析】:说法正确。教育尽管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的制约,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即具有对民族教育传统的历史继承性,教育所继承的一切,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综上,题干说法正确,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体现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6.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解析】 :说法错误。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但是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决定人的发展的是个体主观能动性。因此题干表述错误,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主观能动性而非遗传。7. 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解析】:说法错误。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对于所要培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指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诸方面平均发展。德育是方向,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核心,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8.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指教育应该没有目的。【解析】:说法错误。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而不是完全没有目的。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这种把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混在一起的主张,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种表现,是不科学、不可取的。综上所述,本题说法错误。9. 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解析】:说法错误。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认为道德发展水平的顺序是固定的,不可逾越。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同样的年龄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研究表明,大多数10岁以下儿童的道德推理处于前习俗水平,10岁以后开始进入习俗水平;但仍有少数青少年以及青少年与成人罪犯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推理阶段;青少年和成人大都处于习俗水平;但是只有少数人会达到后习俗道德水平。因此,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虽然顺序固定,但发展速度及水平因人而异,题目说法错误。10. 品德形成受情感的影响。【解析】:说法正确。品德的形成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发展。其中,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的一种内心情感体验,道德情感在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催化剂和内在动力的作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的过程中,既要“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道德情感也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11. 德育起于道德知识教育,终于道德行为。【解析】:说法错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综上,以上说法错误。12. 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解析】 :说法错误。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而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综上,该说法错误。13. 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解析】 :说法错误。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之间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除受智力水平影响以外,非智力因素诸如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人格特点、家庭背景、社会文化环境等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并不是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14.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总是一致的。【解析】:说法错误。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并不总是一致的。15.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气质的稳定性是不可以改变的。【解析】:说法错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气质的先天性决定了它是人的个性中最为稳定的特性。气质的稳定性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在教育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个性特征,都会对气质的改造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然后针对性的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其顺利发展。16. 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解析】:说法错误。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所产生的迁移并非总是正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例:同样的26个字母,学习中文发音之后再学习英文发音会负迁移。17. 前摄抑制是逆向负迁移。【解析】:说法错误。1.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所以前摄抑制是顺向负迁移。2.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所以倒摄抑制是逆向负迁移。18. 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分散。【解析】:说法错误。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注意的分散是也叫注意的分心,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一方面,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是需要经过训练和培训才能形成;而注意的分散是被无关事物所吸引,是被动产生的结果,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综上,题干说法错误,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分散不同。19. 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解析】:说法错误。注意转移和注意分散是不同的,前者是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后者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把注意从注意对象转向不应该注意的对象。注意的转移是有意识的,主动的,是一种积极的影响,注意的分散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消极的影响。

经过艰苦奋战数月,科目一科目二知识都已系统全面学习了。多次熟背备考资料的万能作文素材,高频考点知识,模拟测试。

考试时,全神贯注地回答每个问题,我尽⼒发挥⾃⼰的知识和思考能⼒˳考试结束后,我有ᅳ种既满⾜⼜充满期待的感觉˳我深知,这场考试只是通往教育梦想的ᅳ个起点˳

当我收到通过考试的通知时,喜悦溢于⾔表˳在这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过程中,我成功地通过了教资考试,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这是我努⼒付出的回报。

回顾整个备考的经历,我意识到教资考试的艰⾟与喜悦是并存的˳通过b站这个平台,我不仅得到了宝贵的备考资经验分享,还建⽴了⾃⼰的学习⽹络和⽀持系统˳这个过程中的挑战和成⻓,让我更加坚定了成为ᅳ名教师的决⼼和信念˳

很庆幸自己选好资料后,深入学习,顺利上岸,也祝各位友们,早日上岸!!!

很少有人会庆幸自己在青春娱乐消遣,但所有人都会感谢自己奋斗的岁月。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