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看!【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草原更丰美 牧民更富裕——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草原生态补奖采访实录
2022-08-10 17:45:53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我国草原牧区覆盖面最广、涉及农牧民最多的一项惠草惠民政策。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深入采访草原生态观测站、地方林草局和牧民家庭,了解到草原生态补奖从科学评估到落地实施、惠草惠民的丰富实践。

草原生态补奖,让牧民选择了以草定畜


(相关资料图)

7月21日,记者参加“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活动,来到位于海拉尔区的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草原站副站长闫瑞瑞介绍,草原站所在的谢尔塔拉牧场是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的腹地,是原生植被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一个区域。草原站在谢尔塔拉牧场样地开展实验,建立了本地区草原载畜量的计算模型,得出了实现草畜平衡的最优方案。

“草畜平衡有一个具体的模型。我们要先明确以草定畜,就是说,一定面积的草场能养多少家畜,这里面有一个公式。”

闫瑞瑞在实验地前为记者介绍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原生态是如何变化的。“这片养3头牛的区域是每公顷0.34个牛单位的放牧压,这片养8头牛的区域是每公顷0.92个牛单位的放牧压。大家能看出来,养3头牛的这片地里草长得就好,牧草的生物多样性也比较高,而且当地的优势羊草非常多,防风、柴胡等有生态价值的药用植物,都在这个适度放牧的区域出现。而养8头牛的草地里出现了灰灰的冷蒿,它是草场退化的一个指示物种。”记者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养3头牛的草场草长得确实更茂盛,整体看上去更青翠。

闫瑞瑞又拿两片草场的牛来做对比。养3头牛这一组,牛就在记者们眼前一片悠闲地吃着草,看上去膘肥体壮,而养8头牛的一组,牛都走到了很远的地方。闫瑞瑞解释道:“你想这个牛它为啥肥呢?这个区域里的草都是好吃的草,又有充足的水,它就不受饿,一般一天走4公里就吃饱了。如果这一片就剩下退化的草,都是适口性不好的草,牛就不爱吃了,它就要去找好吃的草,一天就得走七八公里,一直处在半饥饿的状态,就养不起膘来。”

“另外我们还针对牧民的实际情况,以畜定草。有的牧民家里已经养了那么多牲畜,就计算他需要多少面积的草场,如果天然草原不够,就得补种一定面积的人工草地,目的也是实现草畜平衡。补种的草地也能在冬季为家畜提供一定的饲料资源。”闫瑞瑞补充道。

最后,她总结道:“草原既有生态功能,也有生产功能。草原不利用不行,过度利用也不行。草畜平衡就是把草和畜放在一个天平的两端,按照我们计算出的标准让这个天平平衡了,草原就能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可持续利用,更好地造福牧民的生活。”

记者听了她的实例讲解,理解了草畜平衡。但疑问也油然而生:“您出去跟牧民讲这些比较先进的理念的时候,他们是什么态度?”

闫瑞瑞答道:“牧民说‘我们没有草呀,肯定就希望我们家有那么多草,多养畜,多挣钱增加收入嘛’。但后来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上来了,牧民的意识也提高了,能接受我们这个地方标准。按照标准去执行之后,他们也意识到,并不是家畜养得越多收益越高。以我们固定监测的一个家庭牧场为例,他们合理地减少了家畜数量,使草场的产量和家畜的生产能力都提高了。而且,他养得少了,自身投入也就小了,就可以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一些旅游业,还可以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中获益,这样整个家庭的收入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从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良性的发展。”

“要是没有生态补奖,牧民肯定要去多利用草场多养畜呀。但是国家给予了政策的支持,牧民的观念也就逐渐转变了。”闫瑞瑞说。

记者了解到,闫瑞瑞团队参与了当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制定。他们对草原的动态监测和对草原载畜量的测算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草原生态补奖,促进了已垦草原退耕还草

7月22日,记者来到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东苏木布日都嘎查,了解当地退耕还草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情况。

鄂温克族自治旗林草局副局长苏立新介绍,该旗已垦草原是20世纪80年代开垦的,如今按照《草原法》规定,对水土流失严重、有沙化趋势、需要改善生态环境的已垦草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草。

苏立新介绍:“我们今年的生态修复工作,从多个部门共抽调了400余人形成合力,对3400多块退耕还草地块,每天都进行巡护,圆满地完成了今年的修复任务。修复地块以种植苜蓿和燕麦草为主,目前苜蓿的保有量已达到22万亩,燕麦草的保有量达到24万亩。”

“已垦草原很大一部分是牧民承包经营的草场,还有一部分是集体的草场。”苏立新说,“草原生态补奖分为禁牧和草畜平衡。签订了承诺书的牧民,草场达到标准的话每年可享受国家给予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草原管护员、乡镇综合执法局和林草局下设的综合执法大队每年都对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的区域进行抽查,按照检查结果来发放补贴,如果有超载或是其他违法情况会进行处罚。2015—2020年,我们这禁牧面积总共是80万亩,每亩补贴13.75元,草畜平衡面积是1220万亩,每亩补贴4.58元。”

中央财政确定的禁牧补助标准为每亩7.5元、草畜平衡奖励标准为每亩2.5元。为保证草原禁牧措施落实到位,各地方可依据实际情况,差异化测算并制定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据苏立新介绍,鄂温克旗执行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测算的补奖标准。“中央划定草原生态补奖每5年为一轮,现在是第三轮。中央也考虑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补奖资金一轮比一轮多了。”

“经过退耕还草、生态修复以后,牧民的草场饲草品种好了,产量也提高了,对牧民牧业生产有很大帮助。所以现在牧民都能按照自己签订的承诺书履行责任。”苏立新说。

草原生态补奖,保障了牧民收入稳定

结束对苏立新的采访,记者走进旁边一户牧民家。这户人家的房子外墙刷着漂亮的湖蓝色,院里两个蒙古包旁停着面包车和几辆摩托车,院外摆放着好几台大型牧草机械。

这家男主人巴拉布尔向记者介绍:“我家草场从我父亲那一代开始经营,面积3300多亩,是一个大草场。”果然,这是一个“大户人家”。

巴拉布尔介绍,他家草场禁牧面积1000多亩,草畜平衡面积2200多亩,即所有草场都申报了草原生态补奖。记者问他:“这对你们家的收入会有影响吗?”巴拉布尔答道:“禁牧收入还高呢,不禁牧打草一亩2块多,报禁牧一亩补助13块多。而且禁牧之后草场质量提高了,长出的草花样多。”

问及牲畜养殖情况,巴拉布尔说,他家养了50多头牛、几百头羊,多了不敢养,因为禁牧5年之内不能放牧打草,牲畜养多了怕草不够。去年因为市场原因牲畜价格下降,但得益于草原生态补奖,他家并没遭受很大损失。前几年干旱草场收成不行,也多亏有补助才稳定了收入。这两年雨水好了,草长得高,收得多。他们一家五口一年收入有20多万元。

“这几年草原生态改善了。”巴拉布尔指着远处一片坡地说:“原来那一片全是白白的沙子,现在都种了松树啥的,很好的,也就用了两三年的时间。”记者看到他指的那片坡地,零星草皮下还能看出昔日白沙,绝大部分覆盖着深绿色的植被。

经过几天在呼伦贝尔的采访,记者看到了草原的丰美、植被的繁茂,从牧民口中得知,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有效地促进了草原生态保护、农牧民生活改善、草牧业生产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牧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重要举措,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实践,正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孔祥瑞)

关键词: 美丽中国 生态保护 呼伦贝尔

责任编辑:zN_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