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热门:今日大暑|夏热尤在,秋凉将至
2022-07-23 16:06:36 来源: 中原网综合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北京时间7月23日4时07分迎来大暑节气,此时节,热浪滚滚,万物如同被蒸煮,我国大部分地区迎来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资料图】

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公历每年7月22日至24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为大暑之始,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一般在“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的俗谚。此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非常炎热,经常会出现40摄氏度的高温天气,骄阳如烈火,酷热难耐;当阴天下雨时,天气更是闷得令人喘不过气来,如在蒸笼之中。

节气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大暑时节,气温偏高,雨热同期,植物潮湿腐化,到了夜晚,经常可以看到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寻找食物。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之上,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

二候土润溽暑:《说文解字》中说:“溽,湿暑也。”“土润溽暑”,指土地潮湿,天气湿热。

三候大雨时行:《逸周书》中说:“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指大暑时节雨量充沛。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大暑分为三候,其中的二候为“土润溽暑”,意思是说土壤浸润,天气闷热,湿气很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土润溽暑”有解释:“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苏轼等文人墨客也都曾用“蒸郁”一词来形容大暑前后的闷热潮湿之感。

大暑前后,土地湿润,天气炎热,农作物生长最快,草木郁郁葱葱,蚱蜢、蜻蜓、蟋蟀等昆虫也比较活跃,所以有些地方的百姓在茶余饭后还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小暑接大暑,大暑连三秋,大暑一到,也意味着离秋天越来越近了。唐代诗人元稹说“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这里的“林钟”是古乐十二律之一,随着律音响起,夏天(九夏)就要过去了。

如何养生

大暑前后大众该如何养生?由国庆结合养生保健专家的建议提醒,此时节频现高温天气,要注意预防中暑,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及时补水,尽量少喝冰水;调整好出行时间,尽量规避高温时段出行;注意室内降温;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讲究饮食卫生。

在日常餐饮方面,除了要多吃新鲜果蔬外,还应适当多吃些清热祛湿、益气补脾的食物,如荷叶绿豆粥、海米冬瓜汤、老鸭汤、薏仁鲫鱼汤、番茄牛肉煲等。

大暑时节有多热?

谚语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大暑节气正值“三伏”的中伏阶段,是一年之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近期全国多地连发高温预警,不少地方经受着酷热和暴雨的双重夹击,“苦夏”可谓实至名归。

盛夏高温,酷暑难耐。不过对农作物来说,可就是另一番光景,农谚道: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气温最高的大暑时节,农作物生长最快。“禾到大暑日夜黄”,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多种植双季稻,大暑到来,意味着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顶烈日战高温的收早稻、种晚稻工作将拉开序幕。

诗词里的大暑

大暑处于“三伏”中的中伏,正是“上蒸下煮”最难捱的时节;不过,民谚也说“三伏加一秋”,大暑之后下一个节气就是“立秋”了。因此,大暑也是体现四季转换的一个节气,所谓“寒暑相推忽已换,更惜光阴流转时”。

接下来,我们一起到诗词里看看古人在大暑时有哪些所思所感。

图丨唐•元稹《大暑六月中》

这是元稹节气诗词中的大暑诗作。全诗用白描手法摹写了一幅大暑图景,巧妙融入了大暑三候,具象化了大暑时节。

“萤火照空”的点点荧光,给人带来了酷暑中的一丝浪漫和清凉。

图丨宋•杨万里《暮热游荷花池上》

农历六月又被称为“荷月”,因荷花开得正盛而得名。傍晚时分,杨万里来到荷花池边纳凉:小草忽然摇头报信儿“风来了”,“我”敞开衣襟把一股西风拦在怀里。荷花则颔首低面深藏在碧伞一般的荷叶中,以躲避盛傍晚暑热的余威。

作者用拟人手法,把盛夏的炎热与乘凉的快意写得意趣盎然,生动逼真。

图丨宋•黄庭坚《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大暑时节,至为炎热。然而黄庭坚笔下的大暑,却别有风味:起伏悠扬的笛声,清亮婉转,听之如闻水底龙吟,如见玉人月明,濯洗了溽热,带来了秋凉。

图丨宋•曾几《大暑》

在燥热得连一丝风都没有的溽热中,似乎只有吃着瓜果读着书,才能给自己一点满足。看来,宋朝曾几的避暑方式和我们如今的“空调wifi加西瓜”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不过,曾几更进一步:虽说上蒸下煮酷热难耐,但时间的脚步从不停歇,我们还是要珍惜光阴啊。

图丨宋•张耒《大暑戏赠希古》

年年有大暑,今又大暑。既然避无可避,除了面对还能怎么办呢?朋友来了,那就一起喝酒呗,不醉不归!

醉了,哪还有什么热不热的呀?

(综合自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

关键词: 郁郁葱葱 番茄牛肉

责任编辑:zN_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