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国内 > 正文
史学家刘仲敬:经典是文化历史架构的栋梁
2019-08-20 16:54:43 来源: 新民晚报

近日,上海市作协和诗词学会举办了《古典美与当代性》研讨会。旨在探讨当代诗词和散文创作如何继承融合古典诗词美的问题。这个研讨是与时俱进的举措。

唐诗宋词是美的,可以说是集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典美。但是,笔者认为,唐诗宋词能够流传至今,并不主要源于它们的古典美。换句话说,中国文化史上经典文献的确立和认定,美学价值并不是首要和唯一的考量。一种文化能在早期就能确定自己的经典,是这个文化莫大的福气。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拥有自己的经典。中国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历几千年而不中断,传统文化经典的认同和确立至关重要。史学家刘仲敬先生认为,经典是这个文化历史架构的栋梁,是这个文化发展高度的梯子,是这个文化的价值尺度和基本法。孔子修《春秋》,意在褒贬。司马迁忍酷刑,撰《史记》,绝非是为了写作美文。孔子说“诗言志。”可见,诗若无志,谈美何用?

魏晋文化给我们留下了“竹林七贤”的美好故事。竹子作为文化符号的美学价值也因此得以提升。但是,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竹林七贤是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这个论断极其重要,他指出了竹林这个具有古典美的文化符号背后的东西。没有七贤之志,哪来竹林之美呢?梅兰竹菊之所以是中国文化中古典美的载体,完全来自于梅兰竹菊背后的东西,没有诗人们的志向、志趣、情志以及读者的共鸣,梅兰竹菊何美之有,与我何干呢?

然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往往忽略了美背后的东西,而专情于美的符号。对于竹林七贤,不少人就会追究于这么美的竹林在哪里?比如郦道元在《水经注·清水篇》中,就附会这片竹林在河内山阳县。这就把雅致的东西把玩得俗了。陈寅恪先生指出:“竹林则非地名,亦非真有什么竹林。”他说,“竹林”乃取天竺“竹林”之名,仅是“格义”而已。

由此可见,以往诗词散文中的古典美,只有在文化经典价值尺度所规范的内在可能性中,才能展现她的婀娜风姿。“诗言志”就是诗词古典美的价值尺度。因此,笔者认为,古典美与当代性的关系,首要问题是我们如何把握和展现当代的时代志气、志向、志趣和情志。否则,古典美必将失去生存的土壤。因为诗词中古典美恰恰就是古典时代志向的产物。网络上流传着把一段外国电影的对白翻译成诗经体,楚辞体、格律体、宋词体。作为玩弄文字机巧,确有可爱之处,但要说这就算古典美与当代性的结合,那便是扯谈。

古典美与当代性,不仅是个值得研讨的问题,更是一个急需实践的问题。虽然现实中,古典美与诗词散文创作渐行渐远,但我们更要看到,一批孜孜不倦,有“为往圣继绝学”抱负的文化人,正在默默耕耘着“诗言志”的文化田园。比如,胡中行先生用七绝格律诗的形式,针砭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写了《文化杂咏》,配上孙绍波先生的漫画,在《新民晚报》上发表,赞许如潮。这是古典美与当代性结合的有益尝试,值得我们关注提倡。总之,要透过现实社会中功利主义的雾霾,用古典之美来展现时代的真谛谈何容易啊。我们这个时代是波澜壮阔的时代。实现中国梦,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每一层的浪花都有它自己的精彩。当代文化人用“继绝学”的正心诚意,深入生活,去感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才能创作出“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绝唱。

关键词: 史学家刘仲敬

责任编辑:zN_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