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聚焦!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特点
2023-06-26 02:32:39 来源: 互联网

晚唐,由于安史 叛乱、镇割割据和黄巢混乱的因素,造成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农村荒芜。 到了五朝十国时期,五朝频繁重叠,北方的战乱还未平息。 北方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持续大幅减少。 直到周末才逐渐恢复,但经济实力仍不如南方。 另一方面,南方相对稳定。 它不断吸纳北方难民,为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耕织技术,加速了南方的经济发展。

五朝十国时期,由于南方国家众多,北方经济负担减轻,国王重视生产发展,一些经济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得到发展。 蜀地是农工商业发达的地区,仓库林立。 江南、淮河以农桑、茶叶、水利和商业贸易为主,其中吴越、福建与南汉的贸易最为繁荣。 湖广依靠茶叶销售和贸易,将茶叶运往黄河流域,换取衣物和战马谋取利润。 这些地区相互沟通,与华北和外国进行贸易往来,生意十分兴隆。 因此,南方已经完全取代了北方,成为了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心。


【资料图】

由于北方内乱,外敌入侵,自然灾害频发,南方十国在人口、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优于北方五代。 这也是华南经济再次跑赢华北的时刻,此后形势一直没有逆转。 十国为发展经济,重视水利建设和经济作物建设,发展贸易、茶叶、纺织业。 钱塘江石塘也是这一时期建成的。 由于关中经济的崩溃,五朝大都将国都定在隋唐大运河的枢纽开封。 京城因素和燕云十六州的失守,影响了宋朝的军事和经济。

1. 农业

晚唐至五朝十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和自然灾害,中原地区经济破败不堪。 战区。 如公元943年晋朝初出,春夏初灾,秋冬水灾,蝗虫泛滥,境内的竹叶被蝗虫吃尽; ,使北方的生产受到很大的破坏。 相比之下,汉魏六代以来此后,相对安定的江南、湖广、巴蜀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十分繁荣,成为中原人民的去处。 再加上华南地区细分为数个国家,每个国家都精打细算,以增加自己的经济实力。 这使得十国的经济实力远胜于重武力的五朝。

虽然五朝动荡,但还是有不少帝王提振经济。 梁太祖称帝后,非常重视农业。 他任命张全义为豫尹,恢复河南生产。 公元908年,奉命灭蝗,利农桑。 后唐明宗年间,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使百姓呼吸。 后周时期,为了减轻农民的压力,后周太祖郭威于952年直接将兵屯的营地分给佃户,以增加税收; 他还废除了后梁太祖朱温实行的“牛租”,使农民免交牛死租。 节省负担。 后周世祖时,建立均田制度,按实际占有的亩数征收赋税。 这与隋唐前期的旧制度不同,但与两部税法后税财产的普遍实行是一致的。

南方十国主张发展经济,重视水利、防水、防灾等建设。 如吴越、南唐赏耕种桑; 福建与南汉促进对外贸易; 前蜀、后蜀还可以发展农耕、织丝,都可以带动南方的经济发展。 巴蜀地区在唐代十分繁荣,素有天府之国之称。 战后,在前蜀王简和后蜀孟知祥、孟畅的管理下,政局相对稳定。 他们还注重兴修水利,广泛耕种,在保中地区开垦田地,使农业生产更加发达。 后蜀时代,“百姓富了”,“一斗饭三钱”,大米便宜到一斗三钱。 两广地区也允许很多人搬迁。 五十年来,南陵以南没有发生什么事,让南汉王朝的国库逐渐充实起来。

吴越所在的淮河、江南、太湖一带在隋唐时期十分繁荣,是唐代重要的粮食重镇。 经庞勋之变,黄巢之乱,逐渐恢复。 地方朝廷支持大规模开垦荒地和修建水道。 吴、南唐疏浚丹阳莲湖、句容江堰,修建滁州白水池、寿州安丰池。 少数的灌溉了数千公顷的土地,最多的灌溉了一万多公顷的土地。 吴越王钱刘在钱塘江上筑石塘,以防潮水入侵。 他还疏浚了西湖、太湖和鉴湖。 然而,福建地区在晚唐经济并不强大。 王超、王审知兄弟弟弟接管福建州后,劝民种桑,在连江县的车湖周围修筑堤坝,可灌溉4万多公顷土地。 南唐和吴越的农民还修建了一种圩田,即围田。 旱时开闸引水灌田,涝时关闸排水,将洼地变为良田。 湖广之地自东晋南朝以来也十分繁荣。 马寅在湖南建立楚国后,继续增加湘中西部的粮食产量。 周行风占领湖南时,百姓“领耕,四五年,库房充实”。 这一切,使长江中下游成为“福自天下,江南居十九”的余粮区。 宋代有“苏昌(或湖)熟,人间满”之说。

南方除了粮食作物兴旺之外,茶叶、丝绸、棉花等经济作物也十分兴旺,进入了专业化阶段。 当时,茶叶除山区种植外,还建有平地和丘陵系统。 据《四季汇编》记载,当时江南茶园十分兴盛。 五朝时期,楚国马殷盛产茶叶、桑蚕、棉花,带动了楚国商贸的发展。 福建发展经济产品茶叶,奖励海上贸易,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经济。

2. 手工业

虽然各国之间的混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但社会生产并未中断。 即使在华北地区,后梁和后唐明宗时期也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的措施。 到了后周,纺织、造纸、制茶、晒盐等手工业也有所发展。

雕版印刷最初流行于民间,尤其是五朝十国时期。 其中江南、巴蜀较为发达。 他们所读的儒家经典也用雕版印刷发行。 在木版印刷较发达的千书,印刷品主要是卜书和书法书籍。 后蜀特意印制,导致“汉文在蜀中复兴”。 公元932年以后,唐朝丞相冯道建议正式采用雕版印刷《诗经》、《尚书》、《礼记》等九部经典,导致出现了大量的 -规模正式印刷。 这个计划被国子监实现了,并没有因为战乱​​而中止。 直到周代953年才完成,共22年。 此后,刻本《九经》广为流传。 此后,朝廷出版的经书增多,这一重任也委托给了国子监,书本也存于国子监,称为“鉴本”。

五代也是陶艺转型的重要时期去官窑。 民窑与官窑分道扬镳,成为单彩瓷盛行的时期。 官窑是为皇室和官员设立的官窑。 北有后唐、后周御窑,南有吴越秘彩窑,西南有前蜀、后蜀官窑。 民间也保持着优良传统,比如河北的定窑就非常兴盛。 吴越国的越窑以其精湛的烧制技术而闻名。 五代制陶工匠创造了“雨过天晴”的传世珍品,成为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一大创举。 制窑技术也远播国外。 918年后梁时期,高丽学习中国制瓷技术,在康津设立窑厂。 之后逐渐流传到日本和西方国家。

诚心堂纸是五代名纸之一。 五朝南唐皇后善作诗,喜藏书纸。 为此,金陵府中有一宅院,取名诚心堂,作诗书处。 南唐太后特命四川造纸工匠前来诚信堂仿蜀纸,制成新的上等纸,并命名为“诚信堂纸”。 因为诚心堂纸的质量好到一纸值百金,是纸品中的极品。 之后,宋清两代也借鉴了南唐的技术,生产并使用了这种纸。

3. 对外贸易

由于国家众多,连年战乱,商务往来受到严重影响。 例如,蜀国的法令规定:“奇货不得出东方”。 后周规定盐贩不得过漳河。 但是,开放贸易,互换物资,是大势所趋。 华北地区所需的茶叶,往往由南方商人贩运,南方的茶商也远至河南、河北。 他们卖茶叶,买回缯纩和战马。 江南人民所需要的部分食盐,也有赖于华北供应。 北方各州从契丹、回鹘、党项买马,向西从各少数民族买马。 南方的吴越国、南唐国、楚国、南汉国以进贡的形式与北方进行贸易往来。 吴越、福建与北方的贸易以海运为主。

对外贸易也很发达,东起高丽、日本,西至大石,南至占城、三佛齐。 明州、福州、泉州、广州都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吴越、吴国、南塘从海外进口“孟获油”使用,再从海路输出到契丹。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2658